因汾酒踏入老酒圈,从此痴迷爱终生-白酒批发
酒旗作为中国古代销售葡萄酒以吸引顾客的一种广告形式,有着悠久的历史。战国末期的思想家韩非在《韩非子·外汇储备》右上角写道:“在宋代,有人喝酒。这里的“宋”是指周朝的宋国,“旗”是指酒旗。根据这一计算,早在3000年前,卖酒者就开始使用酒旗这种特殊的广告形式来吸引顾客。
作为一种标志,酒旗通常也称为“餐桌”。《韩诗传》中记载的汉代韩英:“有市场酒、很漂亮的人都有一张长桌。”这种标志通常是用布缝制的。大小不一。它高悬在酒馆的顶端。它非常引人注目,因此路人可以从很远的地方看到它。
古时候,很多酒楼、酒楼、酒楼、饭店、酒楼、酒店等场所使用的酒牌,汾酒厂的摄影发烧友宋林梅。宋林梅还是汾酒厂电视台的美女主播,她的老公是酒厂办公室的张琰光。在他们的盛情邀请下,我们博联社一行来到汾酒厂参观游览。
闲暇时,我走出厂门,在大门右侧的汾酒专营店里闲逛。看到一种彩色硬纸盒包装的礼盒酒,感觉不是现在生产的新酒,忙向老板询问。老板介绍说,这是1993年出品的装有一瓶汾酒一瓶竹叶青酒的礼盒酒,也叫汾竹礼盒,距现在有近15年的时间了。瓶里装的汾酒味道特别好,甚至好于现在出品的青花瓷汾酒(见图一,1993年的汾竹礼盒包装,正反两面,其中汾酒53度,竹叶青酒45度)。
我连忙询问汾竹礼盒酒的价格,老板说要价150元。这个价格实在是太难得了,于是,收藏家的心态一下子发作了,我想买几十盒用于收藏。经过一番讨价还价,最终以130元成交,连同一批1995年的瓷坛装老汾酒,4000多元的酒,装满了我的小汽车,钱不够还找同事借了点儿。
回北京的路上我和同事聊天,我说广泛收集这种老酒,然后开一家店,应该是个不错的生意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,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老酒的收藏价值和健康价值,“喝少点,喝好点”逐渐成为一种消费共识。
回去后我就开始落实,通过与网友的交流沟通,发现老酒升值空间大,市场需求旺盛。在与网友沟通的同时,我还注重收集各种酒类的书籍和旧资料。随着我的专业知识突飞猛进,在2010年组织了国内第一场中国名酒的拍卖会,我也正式开启了职业道路。
所以,我对汾酒厂和汾酒以及汾竹礼盒的情怀一直很深,它是我走向职业道路的开始。在后来的收集中,我还发现了比1993年那款更早的汾竹礼盒,里面装的是小螺旋金属盖的汾酒和竹叶青酒(见图二,1986年出品的人民大会堂专供汾竹礼盒,其中汾酒60度,竹叶青酒45度)。
这个包装盒与1990年初期的汾竹礼盒的区别大致有三点,一是盒子比20世纪90年代的高一点;二是彩盒没有外包塑料膜;三是盒子顶部有手提部分,1990年以后的没有。
这款从1983年就开始出现的小盖汾竹礼盒的背后还有着有趣的故事。1980年,中国白酒行业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,名优白酒均采用统一调拨的形式,由于产量有限,需求很大,而且价格没有放开,需要凭票证购买和特需供应,因此老百姓在一般商场里很难见到。一瓶贵州茅台酒定价12元,私下交易的“黑市”上能卖到近100元一瓶,其他名酒、名烟也是如此。那么,什么人、在哪里能买到这些名烟名酒呢?图三给出了答案。
这是新华社记者在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,人民大会堂小卖部前拍摄到的照片。这是与会代表们在小卖部购买名优白酒后互相交流的场面。这几位代表讨论的正是小盖汾竹礼盒,此酒在当年官方零售价为10元多一点。
当年的汾酒也被人们称为“汾老大”,算是名酒中的名酒了。那些年,汾酒的包装也算是全国领先的。在以茅台、五粮液、董酒为代表的老八大名酒的瓶盖还是塑料材质的时候,汾酒从1980年开始就已经采用更为先进的金属螺旋盖了,其他酒厂大都从19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采用这种金属螺旋盖。现在人们收藏老酒的时候,也大都喜欢金属盖的,原因一是金属盖密封性较好,跑酒漏气的相对较少,品相好;二是酒中没有塑料味大多是在酒牌上装饰店名,或者挂在酒楼上,或者挂在屋檐前,或者干脆再竖起一根表杆,拉起酒牌随风飘扬,以吸引顾客。
经过周朝、秦朝、汉朝、三国、金朝、南北朝、隋朝等朝代的演绎,酒旗在唐代经济、社会、文化繁荣时期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市场动向。许多唐诗中也多次提到酒旗。唐代诗人魏应武在酒楼里说:“碧疏玲珑,春风习习,银旗招客。”唐代诗人张吉在江南之行中说:“在漫长干燥的午后卖春酒,在河口挂高酒旗。”,南唐一位诗人在《河边歌唱》中说:“汽酒帘招来醉客,绿树掩藏莺。”
古代酒旗大致可分为三类:一是象形酒旗,以酒壶、模型、图片为特征;第二种是标记酒旗,即夜间的旗罩和灯罩;第三个是“酒旗”字,用单字、双字甚至双字和诗歌来表达。在长期使用酒旗的过程中,古人也形成了许多习俗,变成了无言的“旗语”:酒旗升起时,就打开了,酒就可以卖了;当酒旗落下时,它就会被关闭或售罄。宋朝的孟元老在《中国东京梦》中写道:“中秋节前,所有的商店都卖新酒,整修门面,粉刷门柱,喝仙锦,城里人争相喝酒。到了下午,家家户户都没有酒了,所以他们就把王子放下来。”这个“望子”是酒旗。
在中国历代文学艺术作品中,飘扬的酒旗并不少见。例如,明初作家石乃彦所著《水浒传》中的大多数英雄都酗酒。当陆智深登上五台山后第一次下山时,在第一家酒店门口,“他看到一个酒王子,从屋檐上捡了出来”,“走了几步后,他看到门前有一面酒旗直插而出”,然后去了一家酒店,“遥远的杏花深处,在城市的尽头,这家人挑选了一把扫帚。吴松打老虎之前,“那天中午,我又饿又渴。我看到前面有一家酒店,门前举着一面旗子,上面写着五个字:“三碗不过是一座小山。”鲁智深前面的九王子和吴松前面的招旗都是酒旗,以吸引顾客。
元代戏剧家杨宪之在《冷亭杂剧第三次妥协》中写道:“他把醉仙高悬,收酒;我是一间茅草屋,一个瓦缸和一个瓷碗。这里的“醉仙高挂”是指画有醉仙形象的酒旗。
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清明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泽端仅存的杰作。这幅24.8厘米宽、528.7厘米长的画卷生动地记录了12世纪中国北宋王朝的首都东京的城市面貌,以及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。许多酒店都有“新酒”和“小赢”的字样